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 > 政策文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21〕28号)

2021-09-28 18:1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牵引和带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广西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加快培育和壮大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家“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区区情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平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传统产业形成汽车、电子信息等十个千亿元工业产业集群,传统农业形成蔬菜、优质家畜等六个千亿元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柴油发动机、铝合金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3.3倍,国家级创新平台122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件增加至5.12件。南宁高新区、柳州高新区、桂林高新区、南宁横州市等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等新兴产品从无到有,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8.22万辆,占全国总销量的13.3%。全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2.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23.5%。华为、中兴、惠科等一批高新技术领军企业落户广西,建成玉林(福绵)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桂林深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等具有代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发展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迎来新的机遇。从挑战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广西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广西与东中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断增大;与西部地区及周边省份相比,优势不突出。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高端领域产品不多,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品,自主品牌少,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人才、创新、技术等高端产业要素资源的构建能力不强,整体上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创新能力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从机遇看,全球范围内的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加速兴起,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数字中国建设加速推进,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明确,对广西产业转型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也为新能源、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建设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广西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融入全国及东盟创新链、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在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科技创新中心之后作出的重大布局,明确了广西在全国创新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为广西构建与国内创新策源地的交流渠道、汇聚创新要素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带来了重大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和“四个新”总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为契机,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需求为牵引,以重大技术突破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超前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互促发展,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级。

坚持集聚示范。聚焦产业共性短板,分行业、分步骤推动产业应用示范,促进各区域内的产业要素集聚,实现区域产业集群化、差异化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依托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充分发挥广西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广西产业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分工,提升产业对外合作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安全为前提和底线,加强绿色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优化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优势特色新兴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

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依托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创新要素不断集聚,重大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培育引进一批科学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研发的高水平人才,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技术支撑体系。

企业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基础较好的冶金、有色金属、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等传统工业实现转型升级,蔗糖、果蔬、家畜、渔业等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培育和带动一批具有核心创新力的创新创业企业,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和技术标准,部分产品及服务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新材料、智能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产业规模化发展。

集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区域内新业态、新模式生态体系不断健全,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沿海、沿边、沿江等重要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加快融入国内及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东盟对外合作的重要集聚区域。

三、重点产业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新型智能终端、高清视频显示、人机交互智能设备、第五代移动通信(5G)设备及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依托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推进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传感、机器通信等技术融合,加快发展通用软件、网络设备、新型存储等产业。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光通信产业,以应用为牵引发展数字芯片、汽车电子,积极布局集成电路设计和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有序和统筹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建设,强化数据安全防护,力争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继续做优做强南宁、北海、桂林等自治区级数字经济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

专栏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撑体系。突破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高性能组合导航、终端性能检测认证、目标自动追踪、数字家庭音视频、液晶触显等关键技术。建设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重点实验室,大力发展信创产业。

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力争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落户我区。推进数据中心集约化发展,强化能耗指标管理,整合一批存量数据中心。推动算力资源服务化,加快推动数据要素区域流通合作。支持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推动大数据交易产业向国际化发展。

建设基于5G的商用平台。推进14个设区市主要城区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及商用,县乡重点区域开通5G网络及商用。开发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车联网平台、无人驾驶系统、远程医疗平台等系统平台。开展5G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研究和试点工作,加速5G商用普及。

(二)生物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医药,重点发展特色中医药民族医药、生物医用材料、化学药、生物种业、医疗防疫物资、海洋医药等,推动靶向药物等新药研制、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发,支持基因工程药品研发。支持壮大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培育健康服务产业。充分利用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平台,加快与东盟国家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国际医学合作,推动试验区与目标国在医药领域市场准入、标准互认、监管体系等方面深化合作,积极发展仿制药。加快打造南宁、桂林、柳州、梧州、玉林、贺州、钦州、防城港、来宾、河池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生产示范基地。加速生物农药产业化,完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发展新型农业生物制品产业。促进生物制造技术研发突破,全面提升生物制造产品经济性与产业化水平。完善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力争生物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专栏2 生物技术产业

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产品采购机制,充分发挥广西药品集团采购服务平台作用,提高区内医疗机构采购本地医药产品的便利性。推进“壮瑶医药+旅游”,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的推广。推进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建设。

打造一批广西医学药学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药动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实验室。建设医疗器械检测和生物医药安全评价中心、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平台。加快建设中药标准检测平台。建设国际合作实验室,推动广西医药产品“走出去”,促进国外药品和医药半成品“走进来”。

推动生物农业创新。加强生物育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的生物育种研究机构,培育一批上规模的现代种业企业。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禽畜用药等新型农业生物制品。

促进生物制造规模化发展。开展工业菌种创新迭代、化学原料药生物合成、植物天然产物的发酵制造、可再生化工材料、食品制造、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等技术攻关,培育轻工发酵、医药、化工、农业与食品领域的核心菌种,发展化学原料药、植物天然产物、材料与能源化学、食品与饲料等领域的绿色生物合成产业。

(三)新能源产业。

推动新能源发电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整体引进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和储能技术产业化应用龙头企业,重点打造风电、太阳能光伏、核电、生物质能、智能电网等上下游产业链。安全稳妥发展先进核电。积极开发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打造红水河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和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展生物天然气示范利用及推广,鼓励新能源生产使用和制造业绿色融合。建设适应新能源电力接入的智能电网,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拓宽新能源供应渠道,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50亿元。

专栏3 新能源产业

积极打造风电产业链。加快构建集风电装备研发设计、关键装备制造、装备配套、总装集成和海上安装施工及全寿命周期运维等全核心要素于一体的产业链。适度开发陆上风电,积极推进北部湾风电场建设。

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支持鼓励各设区市开展地面集中式光伏、屋顶光伏、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等光伏发电项目。持续扩大光伏应用,加快“光伏+制氢”、“光伏+5G通信”、“光伏+新能源汽车”、“光伏+建筑”等“光伏+”产业创新发展。

稳妥发展核电。加快核电与整体能源和电力系统融合发展。促进核电与其他电源品种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实现供给充分稳定、安全可靠和经济可行。延长在役核电厂的寿期,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简化系统、减少设备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积极推广生物质能。统筹布局和建设撬装式生物燃料加油站。鼓励企业开展生物质发电项目,大力推进生物质利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改革。加快生物天然气工业化、商业化开发建设,扩大生物天然气利用范围,支持开展生物原料综合利用科学攻关,提高生物质利用率。

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建设全国一流电网、全国智能电网示范区。加快打造产业集聚明显、龙头企业集中的智能电网产业园或基地。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化。鼓励研发海量分布式终端资源全息感知及智能互动协同调控技术,支持开展以5G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应用示范。

推动开展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推动新能源企业参与双边协商、调峰、竞价、合同电量转让、降价保量、跨省跨区域以及辅助服务补偿等多种交易,促进新能源消纳。

(四)新材料产业。

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海等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关键材料,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高端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新型化学纤维、新型高端陶瓷材料、精品碳酸钙等先进新材料,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石墨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打造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促进新材料应用推广。加快研发、测试和验证等能力建设,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着力强化关键原材料、高端装备、先进仪器设备等的支撑保障,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柳州、玉林、防城港、钦州、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等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专栏4 新材料产业

建设广西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鼓励企业开展新材料测试、质量评估、模拟验证、数据分析、应用评价,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和认证计量等服务。

建设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功能材料共享中试基地。打造集原料存储、研发生产、环保排放及安全管理于一体的中试、工程化产业园区。

支持建设广西特钢研发中心。重点研发高性能特种钢新材料、不锈钢新材料,优化冶炼和深加工工艺,突破产业关键技术。

建设国家级碳酸钙产业创新平台。积极培育国家级碳酸钙质量检测中心,发展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支持碳酸钙产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航空器装备、风电装备、林产智能装备、智能电网装备、卫星应用产业。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统筹研发、制造、应用各环节,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用户单位协同创新,开展高端装备制造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攻关、标准研究制定和软件开发,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推进智慧园区、智能建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生产单元等建设。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建设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建设面向东盟时空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推进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及沿海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钦州市中船广西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贺州市航空器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努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化机械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到2025年,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专栏5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轻量化胶轮系统车辆、地铁车辆、轻轨车辆、云轨车辆、有轨车辆等整机产品,加快推动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生产,提升本地生产制造及配套能力。突破列车运行信号控制及无人驾驶技术,开发无线通信、视频监视、乘客信息、供电及照明等系统。

培育风电装备产业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中国船舶集团广西海洋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分中心),做大做强广西特种船舶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推进涵盖海上风电产业核心要素的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将钦州市打造成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海上风电施工运维一体化基地。

研发和推广适应山地丘陵的农业机械化装备。对条件适合的山地丘陵连片土地进行宜机化整理,加快农机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高效低排放柴油机及农机传动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发展。

(六)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支持引进新能源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优势企业,全面提高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大力发展燃料电池系统和动力电池、电机桩、加氢站、供氢系统、电控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关键产品,推进整车制造业发展。探索发展氢能源汽车产业。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便利性,扩大燃料电池示范运营规模,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对充电桩、加氢站的布局。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办法,提高新能源公务用车配备比例。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广自动驾驶应用,支持柳州市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重点打造柳州、南宁、桂林、百色、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到860亿元。

专栏6 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支持发展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建设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设施。加快换电站建设规划。

推进广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充电设施、统一的动力电池编码、统一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服务,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统一结算。构建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

建设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在雷达系统、夜视系统、高精度定位、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组织攻关突破。

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支持柳州市创建智能汽车城市及综合利用性示范区,重点推动柳州市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在港口、景区、园区、校园等区域建设封闭区域无人驾驶示范工程。开展车路协同试点。

推进旅游业领域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应用。推动旅游共享电动车应用推广。推广新能源汽车生活文化,打造广西新能源汽车品牌。

(七)绿色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产业链,积极发展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配套设备、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节能监测和环境监测设备制造产业。加快绿色环保前瞻性技术创新、先进成熟技术和发展模式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先进环保产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深度发展,培育大型工业及尾矿废弃物循环利用、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农村农业废弃物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新业态,建立全链条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提升主要污染物监测及防治技术装备能力。积极引进和培育绿色环保集成服务商,推广“一站式”综合服务。加快推进北部湾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园,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梧州再生资源基地加工园区,贺州冶金循环经济产业园,防城港、贵港、梧州、百色、玉林市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到2025年,力争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

专栏7 绿色环保产业

推广环保工程先进模式。建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环境服务。推广绿色环保新型服务模式。建立环保产业联盟,提供环境治理技术支撑和人才团队服务。

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等相关工作。

强化对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研发活动。

(八)数字创意及新兴服务业。

重点发展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数字文化创意活动、数字设计服务、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产业。推动数字创意产业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健康医疗、养老、智慧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加强广西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创新与数字化展示利用,持续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虚拟体育场馆、虚拟养老院。大力推进数字阅读、网络视听、游戏动漫等数字产业发展,培育一批中国—东盟数字精品知识产权(IP),打造一批中国—东盟数字创意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第三方设计服务,促进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商业模式和服务设计中的应用。加快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支持第三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推进百色、崇左等市跨境金融试点建设。积极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数字贸易体系,以南宁五象新区总部基地为核心拓展北部湾港内陆集散物流业务,打造面向东盟的全球数字贸易总部基地。到2025年,力争数字创意及新兴服务业产值达到90亿元。

专栏8 数字创意及新兴服务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推进广西工业设计城建设。鼓励和支持工业优质骨干企业联合设计机构、院校,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工业设计研究院。引导跨国公司和海外高端人才到广西设立研发服务机构。加大对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

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网络视听、游戏动漫、在线演出等数字娱乐产业。支持动漫、文化、影视传媒等重点企业和平台开发线上游戏和线下实景融合的娱乐类数字产品。深度开发广西云融媒体生态系统。发展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产业,加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提高艺术展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支持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

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直播电商产业,壮大直播电商产业生态,普及直播电商融合应用。发展电竞产业,鼓励建设高能级电竞综合性场馆,构建完整的电竞产业链及相关衍生文创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推进百色、崇左等跨境金融试点建设,推动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银行间区域交易市场发展。加快创建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

发展港航服务业。拓宽北部湾港内陆集散物流业务领域,积极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衔接协作,提升港口国际物流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功能,建设港航公共服务平台。

(九)未来产业。

聚焦现代海洋产业、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引进行业领军企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健全向海经济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远海开发利用。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再生医学技术,积极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引入和转化一批生命健康产业核心技术。探索构建量子通讯和泛在安全物联网。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能源、旅游、医疗、农业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培育建设智能工厂,支持适应不同作物和环境的智能农机研发应用。积极探索氢能产业开发利用,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氢能制取和储运,加快液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相关装备研发产业化。

四、重大任务

(一)培育壮大产业主体。

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制造业中上游领域,引导中小企业做强做精主业。围绕战略性新兴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集群,制定培育企业清单,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清单内企业聚集,培育提升一批单项冠军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全国一流企业。

(二)推动产业应用示范。

推进行业试点示范,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示范或试点项目。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积极探索重点产品示范应用运营模式和工作机制,扩展企业市场空间。争取建成机械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大产业集群跟踪评估及重点企业、项目服务力度。

(三)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布局一批创新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在新能源、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建设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争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和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南宁高新区、柳州高新区、桂林高新区、南宁横州市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四)大力推进产业开放合作。

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国—东盟跨境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链。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国家级重大平台,重点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及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强化人才支撑。

整合优化自治区科技计划中的引才引智类项目,集中力量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实现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倍增。加大本土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建设产业研发和创新平台,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动区内高校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和发展一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负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统筹工作,建立健全跨市、跨行业、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指导推动本规划实施。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领导,高起点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高标准滚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本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建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精简投资项目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推行“一网通办”。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降本减负,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用地、用气、用水、物流等成本。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三)优化产业管理模式。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政府科技管理方式从以项目管理为主向以创新治理为主转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明专利申请予以优先审查推荐。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以解决行业、产业和区域性重大问题为导向,搭建多学科协同、科企紧密协作、科技创新上中下游有效衔接的平台。

(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用地、用海、用能、人才、环保等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探索建立集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企业、服务机构于一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性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鼓励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各类科创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提升金融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境内外上市、挂牌,鼓励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强化规划监测评估。

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工作,重点考核规划目标、工作任务、重大工程、投资目标等方面的完成情况。健全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组织开展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从整体、各设区市及重点领域等三个层面进行跟踪监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