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综合经济

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的报告 ——2024年1月22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2024-02-02 16:40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我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强大动力,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全区年中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执行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严实效”和“重强抓”,着力学思想、拼经济、稳增长、惠民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力推动全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方面发展呈现新气象。

(一)坚持把主题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狠抓“1+4”实践活动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扎实开展壮大实体经济调研服务。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四家班子领导分片包干、蹲点到市,扎实开展“八大调研服务”,持续推进“三升两去三消减”,以问题消除“减法”换取企业成长“加法”。二是部署开展高质量发展“四个专项行动”。实施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东西部协作考核居西部省份第一位。实施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行动,协调高效推进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项目及制度建设。实施深化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行动,获批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迅速启动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实施兴边富民推动沿边地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制定问题清单、重点任务清单、项目推进清单“三张清单”,梳理解决存在问题。

(二)着力强化政策效能释放,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一是推进重要政策落地见效。用好用足国家出台支持壮美广西建设重要文件,出台我区具体实施方案,形成121个重大项目、37项具体政策、58个突破性抓手、353项重点任务的“四张清单”,推动国家部委出台(拟出台)文件、签订协议49项。二是扎实开展经济运行调度。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7%、3.2%、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建筑业总产值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3%,地方级税收增长16.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39.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物价水平总体平稳,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三)着力实施工业振兴行动,新动能新赛道加快培育。一是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建设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等标志性项目,实施“双百双新”产业项目578个、完成投资1277亿元、增长5.7%,实施“千企技改”工程项目1228个、完成投资576亿元、增长12.5%。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有色金属行业、电力行业产值分别突破三千亿元、两千亿元,全区三千亿元产业、两千亿元产业均达到3个。新增5个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三是优质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增加工业龙头企业212家、链主企业30家,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0家。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等四类企业合计产值总量、研发投入占全区比重分别超过55%、76%。四是制造业加速“智改数转”。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7个,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8.3%。五是园区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安排3批次产业园区政府专项债券231.22亿元,支持141个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园区产值占比提升至86%,高新区实现14个设区市全覆盖。六是科技创新引领力持续增强。全面实施科技“尖锋”行动,实施重大项目170项、资助经费12.7亿元。有效发明专利3.72万件、增长18.1%,入选2023年全国4个专利转化专项奖补省份之一。

(四)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面貌明显提升。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增产丰收。粮食播种面积4252.05万亩,总产量1395.4万吨。蔬菜及食用菌、猪牛羊禽肉、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4%、5.2%、3.6%。完成植树造林417万亩、增长16.5%,人工林面积、国家储备林规模居全国第一位。二是优势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实施691个设施农业项目,设施农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三分之一。糖料蔗种植面积1124万亩,蔗糖产量占全国近六成。茶叶、蚕茧、中药材产量均较快增长,水果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三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88.6亿元,实施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2.43万个,实施水库移民项目1783个,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连续7年获得“A”等次。四是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2000多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5%,完成394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新增8000多个自然村屯通3.5米以上硬化路。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5G+千兆宽带“双千兆”网络覆盖。

(五)着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投资结构实现转段优化。一是项目投融资取得新进展。争取到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25.4亿元,发行新增专项债券983.8亿元。两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基金支付率100%、排全国第一位。二是牵引性撬动性工程引领明显。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285亿元,实现新开工488项、竣工328项。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新增运营高铁329公里,所有设区市实现通高铁动车。三是重点能源项目建设提速。“青电入桂”输电通道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开工建设类项目。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防城港红沙核电3号机组)投产发电,首批7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四是重大项目全流程推进显著。创新开展14次重大项目“审批直通车”活动,被国务院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介绍。争取到190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库。五是招商引资稳中有升。招商到位资金增长15.2%,制造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57.6%,新签项目投资总额增长15.1%。六是民间投资活力持续释放。依托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共计262个项目、总投资约2700亿元。

(六)着力恢复和扩大消费,服务业加速提振复苏。一是消费市场稳步回暖。统筹3亿元开展购车补贴活动,直接带动汽车销售102.6亿元。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7.7%、7.3%、17.9%、14.4%。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9.5%。二是服务业恢复回升。下达自治区服务业发展专项投资计划5亿元,兑现9965万元奖补资金,惠及170家服务业企业。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4%。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1.9%,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31.8%。电信、邮政业务总量分别增长16.8%、18.9%。三是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建5G基站4万座、累计建成超10万座。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加快场景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机会清单、能力清单,遴选出一批应用场景创新清单。四是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功试运营、成为全国首例,“广西科目三”、“小砂糖橘”带热旅游,接待国内游客、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1.7%、70%。

(七)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取得突破。一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牵引作用持续增强。平陆运河全线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实现开工。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4亿吨、增长18.5%,集装箱吞吐量802万标箱、增长14.3%;海铁联运班列开行9580列、增长8.6%。二是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拓展。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自治区党政代表团先后赴粤、琼、浙、苏、沪、滇、京等地学习考察,与上海、贵州、海南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11个粤桂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是重大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共签订投资合作项目470个、总投资额4873亿元。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5个协同发展区,在全国自贸试验区10周年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210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实。四是外贸外资实现扩量提质。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7.1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9%、23.7%、22.8%。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2.7%。

(八)着力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加快。一是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发展水平提升。推动向海经济加快发展。北钦防一体化2023年工作要点80个事项(项目)基本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印发深圳市与百色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二是新时代兴边富民工作迈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边海防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边境地区控辍保学保持“动态清零”。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61万户、城市背街小巷2898条。累计建成公共租赁住房47.83万套、分配率达94.4%。更新改造供水管网293.2公里、燃气管道515公里,建设改造生活污水管网721公里。四是国土空间格局加快优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家批复实施,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待审批,其余13个市级总体规划自治区级审批工作正在推进。

(九)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市场活力动力显著增强。一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启动。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实施核心技术攻关等“六大工程”,国资委系统企业利润增长82%、居全国前列。二是民营经济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出台《广西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工作分工方案》,实施广西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6.8%。三是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争取到国家整体降低我区输配电价度电0.0082元、年降低用电成本超16亿元。医疗保障经办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万工程”三年行动扎实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成效入选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四是加快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全国率先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暂行办法,对全区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定做法进行全面清理。五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300亿元。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全程网上可办理率86.1%,企业开办时间比国家标准(4个工作日)缩短3个工作日。全区实有经营主体总量436.5万户,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2%以上。

(十)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一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二位,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9%,11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2%以上,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4.5%,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二是“双碳”行动深入推进。推动6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2个园区列入国家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治理园区名单,51家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电力行业重点名录。三是生态经济转型步伐加快。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排名全国前列。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9家、绿色园区4个,新建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8座。四是生态监管体系不断健全。精准科学依法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39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7个,达到时序进度12个。五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推广。深入推进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倡导绿色出行方式。累计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超16.5万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保持西部第一位。

(十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全区民生领域财政支出4849亿元、占比稳定在八成左右。二是扎实推进稳就业保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分别达11.84万人、4.55万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4.3%、7%。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保持在97%以上。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69.57万人、540.81万人、636.95万人。四是教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7536所次,规划新增学位15.45万个。持续推进普通高中结对帮扶。下达资金7.26亿元支持138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五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新增中医医院4家、县级三级医院8家。推进卫生健康基础设施项目687个、新增床位1.6万张。六是加大“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供给。实施养老服务“十百千万”暖心计划,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施托育机构责任保险,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7个。七是重要民生商品供应稳定。应急成品粮储备库存6.14万吨,落实社会责任储备库存超3万吨。在全国率先启动地方生猪收储行动,新增生猪产能调控基地77个。八是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全区1500多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博物馆免费开放,首获矛盾文学奖、中国摄影金像奖。支持城乡基层建设644个公共体育设施项目。

(十二)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一是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行动方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持续深化。二是重点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有力有效。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方式保障耕地保护田长制落实落地。政府法定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政府隐性债务显著下降。“三保”支出足额拨付。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交付率达82.47%。能源电力供应平稳有序。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9.4%,药品质量安全事件“零发生”。三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到98.54%、保持历史高位。妥善处置8轮强降雨、4次台风、3次大范围高温天气、37起森林火灾,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

总的来看,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困难局面,2023年全区经济运行经历了超预期艰难过程,经济下行压力比预想中大,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推动全区经济波动前进、持续修复、回升向好,多项支撑指标增长较快,实体经济提档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对内对外开放、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呈现积极向好态势,虽然经济增长未达预期,但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科学决策、周密部署的结果,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努力、真抓实干、奋勇拼搏的结果。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二)主要预期目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以上,节能减排降碳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粮食产量只增不减。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加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以多元化市场化方式支持工业发展,力争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0%左右。加快实施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玉柴规模倍增工程等重大标志性工程15项以上。深入实施“双百双新”项目500个以上、“千企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二是培优育强工业企业发展。力争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40家以上,新增百亿产值企业5家、自治区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0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创建国家、自治区质量标杆企业30家以上。三是加速推进产业延链扩群。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推进产业链提升项目1000个以上。推进糖业提质降本增效,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向精深加工延伸,推动高端绿色家居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发展壮大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四是大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推动“115”工程重点园区提质扩量,新增500亿元园区2家、自治区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以上。实施产业园区改革增效工程,推动重点工业县“一县一园”建设。五是加快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推动万家企业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和“数实融合”,争取重点企业关键业务数字化率超50%。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推动汽车、机械、糖业等行业链式数字化转型。打造100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六是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深入实施科技“尖锋”行动,实施100项以上攻关项目,力争突破9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区,力争新增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合作基地10家以上、创新联合体3家以上,创建自治区实验室3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以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

(二)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一是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高质量加快平陆运河建设。加快推进黄桶至百色铁路、广昆高速南宁至百色段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动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扩能优服,力争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突破10000列、南宁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突破11万吨。二是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深化产业园区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合作。全力抓好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力争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超120个、每个片区落地5个以上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三是持续深化与东盟务实合作。加快高质量实施RCEP集聚区建设,办好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深入实施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打造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升级版。四是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实施“工贸强基”工程,完善外贸贡献落地重点项目库,加快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优化外资企业服务,力争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五是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实施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向海经济北部湾先行区。培育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海洋牧场,培育发展涉海高端服务业。

(三)深入挖掘有潜能消费,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一是培育壮大新兴消费。拓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发展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等新主体。二是稳定扩大传统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建材、商超百货下乡。开展好“33消费节”等促销活动,加快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步行街、夜间消费集聚区、便民一刻钟生活圈建设。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实服务业纾困解难机制和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服务机制。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建设,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两业”融合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四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开展应用场景创新,构建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新增规上数字经济企业100家。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年新建成5G基站2万座以上。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五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开展“文化润景”行动,实施“景区焕新”工程,打造“三月三”、“走读广西”等文化旅游品牌,办好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力争全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9000亿元以上。

(四)强化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带动投资扩量增效。一是加快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系统推进八桂水运网建设,统筹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力争开工合浦至湛江铁路,建成南宁至玉林铁路。加快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加快推进首批7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力争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2500项以上、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二是优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服务。实施自治区领导联系(督导)推进重大项目(事项)机制和重大项目分级协调调度机制,继续实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攻坚行动,开展重大项目“审批直通车”活动,常态化开展重大项目增补工作。三是推进招商引资扩量增效。持续深入开展重点产业链攻坚提升招商,力争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完成增长10%左右。强化制造业招大引强,力争新增百亿以上工业项目5个以上、落地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四是着力扩大民间投资。按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要求,谋划一批符合要求的特许经营项目,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持续梳理拟向民间资本推荐的重大项目,搭建统一推介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

(五)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稳定粮食生产规模。实施90万亩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稳定粮食播种面积4245万亩以上。二是扩大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能繁母猪210万头,落实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力争设施农业产值达2800亿元。稳定糖料蔗种植面积1100万亩以上、入榨量5000万吨左右、产糖量600万吨左右。实施水果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千亿元茶产业建设,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林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四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农民增收。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268.2万人以上。全面深化拓展粤桂东西部协作和“万企兴万村”行动。五是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成1300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改造农村危旧房3000户以上,加快建设乡村“信息高速路”,巩固提升农村电网。

(六)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一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改革统筹推进力度,力争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70%以上主体任务。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构建民营企业发展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服务民营企业解难题”行动,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桂惠贷”等支持政策向民间投资项目倾斜。三是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财政预算改革和自治区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区电力“一张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四是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机制,持续开展“营商广西·桂在便利”专项行动,提升“智桂通”平台建设运营水平,持续提高政务服务全程网上可办理率。

(七)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推进新时代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深化百色与深圳对口支援合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布局。二是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分“赛道”以“赛马制”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县城水、交通、能源、环卫、园林绿化等补短板强弱项行动,强化县域公共服务供给和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三大工程”建设。三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印发兴边富民推动沿边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重点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落地加工、村集体经济等富民产业。四是积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优质资源向乡村下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八)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一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力争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95.8%,细颗粒物(PM2.5)浓度控制在27.9微克/立方米以下。确保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2%,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等“碳达峰十大行动”。推进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加快推动煤电、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做好全国碳市场履约周期管理工作。持续实施新上“两高”项目跨部门联合审查。三是持续推动绿色发展。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3家。积极推动国家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推进自治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

(九)持续夯实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力争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分别达到30万人、8.5万人、3万人。二是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80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53万人、645万人。三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继续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入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教师待遇。四是深入推进健康广西建设。持续开展健康广西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构建主动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医护队伍配比,加快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一批卫生健康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深入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五是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保障困难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六是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全力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七是促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加快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智慧化建设,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全国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举办自治区级及以上体育赛事活动100项以上。

(十)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一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讲好广西民族团结故事。二是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积极稳慎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保障“三保”支出,健全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机制,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平稳有序抓好能源供应,强化数据资源安全管理能力。三是推动社会治理能力整体提升。健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广西、法治广西建设。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质效。持续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强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四是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健全完善广西应急“一张图”,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防汛抗旱水利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应急安全常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