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地区振兴和兴边富民

推动政策落地 助力乡村振兴 稳步提升成效 ——广西以工代赈工作写好民生答卷擦亮幸福底色

2024-01-01 09:00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12月10日,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万寿水利渠(西干渠)修复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在修建水渠。何华文/摄

以工代赈工程施工现场。

贵港市港南区湛江镇云柳村山塘水毁整治修复以工代赈工程施工现场。

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芦岗村农民在管护香芋。

百色市田阳区五村镇雷圩村产业道路是以工代赈工程项目。

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泄水闸上游航道施工现场。 周 军/摄

核心阅读

今年11月初,在贵港市平南县大坡镇大坡圩道路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抓住晴好天气进行施工,挖掘机对破损路面进行挖掘清理,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无独有偶,11月中旬,在港南区湛江镇云柳村山塘水毁整治修复施工现场,几台挖掘机在河道清理淤泥,数个工人手持工具配合作业。这是广西以工代赈工作积极推进的缩影。

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广西以工代赈工作不断拓展领域、创新模式、扩大规模,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全力推进以工代赈项目的落地实施。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区实施中央资金以工代赈专项项目150个,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3595人次,吸纳当地农村群众务工6191人次。特别是“平陆务工”推广以工代赈经验做法,获得国家肯定,在国家新时代以工代赈工作指引“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专刊”上刊发并向全国推广,广西以工代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 精准调度 高效推进项目实施

“这批以工代赈项目是政府投资类民生建设基础设施工程,总投资609万元,提升改造农田灌溉蓄水塘9个,修建三面光灌溉水渠建设2000米,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云柳村沿线群众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贵港市湛江镇宣传委员覃建源介绍,自10月底开工以来,充分发挥项目“赈济”作用,工程优先吸纳数十名湛江镇周边群众,特别是脱贫户、低保户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建设,获得相应劳务报酬,进一步增强群众增收创收信心。

适逢其时,乘势而为。我区积极抢抓国家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政策时机,围绕项目谋划、评审申报、质量管控、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体系,将推广以工代赈工作任务逐项细化分解至各级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将参与推广以工代赈工作的区直单位由12个扩展至19个,把更多具备条件的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实施以工代赈范围,组建成立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制定印发重点工程推广以工代赈实施方案,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工作,保障以工代赈项目高效、规范实施,让群众受益。

为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新形势下以工代赈管理,确保“赈”出实效,我区聚焦重点地区发展,规范推进项目实施,加快推进2023年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进度。

2023年,广西分5批次下达以工代赈投资计划共支持以脱贫地区为重点的欠发达地区的11个设区市55个县(市、区)实施150个基本农田、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2 以“工”为载体 完善基础设施

“十四五”以来,广西将以工代赈由一项专项扶贫政策转变为针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集就业促进、基础建设、收入分配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助推广西各地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农村设施、城镇建设等领域取得成效。

要致富先修路,在2023年的以工代赈工作中,广西各地纷纷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如贵港市9个以工代赈项目,获得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1105万元,建成产业道路6.5公里,道路硬化3.6公里,新改建水渠9.35千米,修复河堤、道路及沿河挡土墙1.5千米;贺州市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4个,获得中央以工代赈专项资金5435万元,自“十三五”以来首次实现以工代赈资金项目县(区)全覆盖……各市的以工代赈项目,有效改善项目所在地村道公路、农田水渠、产业便道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满足了项目所在村群众日常出行需求和生产灌溉需求,也改善了项目村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条件,进而促进项目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以工代赈项目为村里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更补足了我们村的交通短板。”贺州市朝东镇豪山村村干部表示,道路修好后,村民们赶集方便了,村里种植的脐橙外销运输成本也大幅降低,更吸引城里人自驾来体验农家乐,让村民生活得到了切实改善。

广西以“工”为载体,有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给当地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有效实现项目建设与群众持续增收“双促进”。

3 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广西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实现农村产业持续兴旺、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等多重效益,促进全区乡村振兴。

贺州市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赈济模式,围绕完善昭平县走马镇走马村千亩有机茶产业园基础设施,改善当地茶叶种植、生产及向外输出条件,争取“昭平县走马镇走马村茶园产业道路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申报为广西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试点项目;并积极谋划申报平桂区大平瑶族乡龙槽村集体经济油茶园产业道路硬化工程、长春水库柑橘产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34个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助力加州香芋、脐橙、柑橘、山茶油、杉木等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贵港市平南县大坡镇大坡圩道路建设项目,是广西2023年第四批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建成后,作为连接平南县动界至寺面公路的配套道路,能有效完善大坡镇及附近乡镇的交通网,为城镇的开发和环境治理提供有利条件。同时项目建成后将覆盖大坡镇下辖罗梧村、杏村村、直道村、华林村、大塘村、雅水村的沙田柚、油茶、桂花梨、蜜柚和三华李等产业基地,有效节约产业基地对外运输投入,实现产业基地年产值提升,使大坡镇6000多脱贫人口受益。

“十四五”时期,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实施方案》,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和扩大赈济规模,因地制宜实施一批既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联,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密切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有效疏通与当地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最后一公里”障碍,进而助推地方产业内外互联互通,创造良好环境和形成良性生产发展的局面。

4 落实报酬 “授之以渔”赈惠民生

广西各地在以工代赈项目中,通过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工程,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落实报酬,增加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

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华村拉元屯生产道路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优先吸纳右江区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因灾需救助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群体,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该项目吸纳当地用工35人,发放劳务报酬81万元,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达30%。

贵港市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改扩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采取村民自建的方式实施,在改善村内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吸纳含易地搬迁群众、低保户在内的71名群众参加务工,累计为务工群众发放劳务报酬85.02万元。

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以工代赈从救灾、到帮扶,再到促就业,内涵不断扩展。本着“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原则,各地通过“培训+上岗”的方式,组织施工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参与建设的群众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切实帮助务工群众掌握施工实际操作技能,有效激发务工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扶智+扶技+扶志”的结合。

贺州市昭平县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结合特色产业实际需求,多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实用技能和就业创业培训,项目采取集中课堂教学、现场实训教学等形式,累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发展培训1445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718人,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较强带动能力,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提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