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村经济

回放丨广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2024-05-21 19:00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16:00,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邀请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展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严伯贵,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宁向军,介绍广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韦翔主持。

广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年5月21日16:00

地点:南宁市民族大道112号广西新闻发布厅

出席人员:

潘展东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严伯贵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

宁向军   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主持人:

韦翔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16:00


韦翔: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欢迎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广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展东先生,请他作情况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严伯贵先生,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宁向军先生。
首先请潘展东先生作介绍。

16:01


潘展东: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广西渔业工作的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绩斐然,推进渔业优质高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渔业产能不断提升。2021年以来筹集财政资金35.6亿元,大力推进海洋牧场、蓝色粮仓建设,推动渔业产量三年平均增速达3.1%,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2023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377万吨,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51.54亿元,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20年的50.7%提高到53.51%,全区海洋渔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3.7%。设施渔业发展卓有成效,累计建成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池2.13万个、规模排全国第一,桁架类大型养殖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标准箱4190口。近江牡蛎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南美白对虾、金鲳鱼全国第二,罗非鱼全国第三,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产业价值链不断拓展,全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2018年的12.4∶26.5∶61.1调整为2023年的9.7∶27.6∶62.7,海洋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升。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园等11个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并投入使用,具备生鲜食品年均20万吨储藏加工能力,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大型冷链物流基地的空白。培育了20个水产类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了一批“三江稻田鲤鱼”“钦州大蚝”“防城港金鲳鱼”等“桂字号”品牌,2021年“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16:05


潘展东:

三是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建成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场20家,活体分库15个,收集保存特色种质资源7.13万个活体。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水产良种场35家;成功培育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罗非鱼“壮罗1号”、熊本牡蛎“华海1号”3个国审新品种,以及一批广西特色土著鱼类新品系。自主研发的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15项渔业技术列入广西农业主推技术。5个水产类科技小院获国家支持建设,新建一批教授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四是绿色生态发展跃新台阶。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广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五大行动,累计创建60个国家级骨干基地、35个自治区级骨干基地,养殖尾水监测实现全覆盖。创建1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26亿元建设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造及投放人工鱼礁礁体43.84万空立方米,涉及海域总面积约16779公顷,人工鱼礁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约6320公顷;在海洋牧场示范区及周边海域共放流各类海洋水生生物苗种24.95亿单位。在全国率先实行内陆水域全面禁渔制度,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资源养护得到持续改善。
五是联农带农富农作用显著。2023年广西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99元,超过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3元。全区发展冬闲田养殖小龙虾面积约15万亩,小龙虾产量约3万吨,带动农户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冬闲田变为增收田。柳州螺蛳粉产业创造超3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2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近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部署,加强规划引领,强化项目支撑、科技赋能,不断拓展养殖空间,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发展现代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为建设壮美广西贡献渔业力量!
下面,我们愿意就广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有关问题回答大家提问。也希望各家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和支持我区的渔业发展。谢谢大家!

16:09


韦翔:

感谢潘展东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示意。

16:10


新华社记者:据了解,广西稻田养鱼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请问,我区稻渔综合种养在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

潘展东:
近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稳粮增收、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稻渔发展规模已从2016年的64.3万亩发展到2023年的120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连片高标准稻渔种养基地30个,稻谷、水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51%和242%,带动了近20万农户脱贫致富。创新集成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稻、鱼、螺”“稻+小龙虾”等稻渔综合种养十大模式,这些模式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为强农业、富农民、美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提升稻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能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提升了当地稻谷产量,生产效益明显提升,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季稻+再生稻+鱼”的模式为例,同一块稻田一年种植“一季稻+再生稻”,种植面积增加了一倍,亩产量平均提高了35.5%。
二是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不断吸引青年人回乡创业,逐渐成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支柱产业。如贵港市近年来抓住冬季小龙虾需求旺盛市场,引导农户利用冬闲田、撂荒地等发展稻虾种养,每年提前在1至3月上市小龙虾,大虾市场批发价达到100元/公斤,相比4月后销售旺季价格提高了178%,助农增收效益明显。
三是实现绿色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还能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据初步统计,“广西稻田生态种养十大模式”示范单位农药使用量减少60%左右、化肥使用量减少30%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稻+”文章,充分挖掘宜渔稻田功能,科学做好产业规划,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创新打造典型模式,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升级,千方百计助农增收。

16:13


国际在线记者:广西高度重视向海经济发展,请问,广西如何服务保障向海经济重大项目建设?谢谢!

严伯贵: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围绕全区向海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我们从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加强项目协调服务、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三个方面,服务向海经济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加大项目谋划储备。我们坚持从规划、政策中找项目,充分发挥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对向海经济项目谋划的引领作用,紧紧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腹地建设等重大战略,“十四五”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等重大规划,以及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文件等重大政策,聚焦海洋优势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未来产业等重点产业,纳入“三个一万亿”工程行动方案,全力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工作。
二是加强项目协调服务。我们将符合要求的向海经济项目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以目标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强力推进向海经济重大项目建设。不断优化项目前期审批服务机制,持续开展重大项目“审批直通车 问题攻坚联合作战行动”,推行靠前服务、集中会审、联评联审,推动重大项目实现早开工快建设。同时不定期组织协调服务队,深入项目一线开展督导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向海经济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三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我们坚持上下联动、密切配合,保障向海经济重大项目合理要素需求。持续开展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攻坚行动。强化资金保障,定期开展政金企对接活动,常态化提供金融超市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支持与服务,进一步拓宽向海经济项目融资渠道。强化用地保障,争取更多向海经济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建设用地保障清单,所需建设用地指标由国家层面保障。强化用能保障,落实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政策,统筹全区能耗指标,全力保障优质向海经济重大项目的合理用能需求。

16:18


香港商报记者:广西有4000多座水库,水域资源丰富,水环境优良,请问,如何利用好水库水资源,发挥水库一水多用,促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潘展东:
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渔业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渔业产业新的增长方向。立足广西水库资源特点,先后出台了《广西“十四五”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广西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在全区范围的水库发展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实行“人放天养、以鱼养水”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对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控制效应,达到水质净化和生态平衡的目的。现有56家企业在79座水库开展生态养殖,带动库区周边群众1000多人就业。
下一步,将会同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做好大水面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科学评估水体环境承载力、生态养殖容量和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建立“一库一策”,做好生态发展定位。通过引入市场经营主体,根据保水、净水需要和水域承载力确定适宜的投放种类、投放数量和投放比例等要求,合理投放滤食性、肉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等当地土著品种,达到以渔净水、以渔控草、以渔抑藻,把每个大水面构建形成可调节、能自净、能平衡的生态系统。重点发展“增殖渔业”“增殖渔业+健康生态养殖”“增殖渔业+健康生态养殖+休闲渔业”等生态渔业模式,实现“一水多用、多方共赢”。重点支持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水域开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示范,达到“一库推百库”,以点带面,推动大水面生态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鼓励依托优质水域资源、丰富渔业资源和传统渔猎文化,发展将文化、旅游、体育、垂钓、观光等深度融合于一体的各种形式的库区休闲渔业。

16:22


人民网记者:海洋渔业是广西海洋产业支柱产业之一,请问,如何从养殖用海管理和资源养护促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宁向军:

海洋渔业是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广西海洋主管部门,我们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好发展顶层设计。近年来,广西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开展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和规划,持续优化海洋开发利用格局,充分发挥北部湾海域渔业资源优势,助力建设“蓝色粮仓”和“海洋牧场”。
二是抓好政策举措落实。出台养殖用海系列优惠政策,简化养殖用海“招拍挂”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实现企业申请“即拍即用”。积极推进养殖海域使用权证核发工作,并下放养殖用海海域审批权,对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开放式养殖用海700公顷以下,全部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审批。对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减半征收,并免收10米等深线外的深海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
三是抓好生态保护修复。2019年至2023年,在广西北部湾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9个,总投资35.45亿元,修复内容涵盖入海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修复滨海湿地2274.87公顷。海洋生态监测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近岸海域水质持续为优。海洋生态环境持续保持优良,减少陆源污染对近岸养殖海域的影响,提升了养殖品质,促进海水养殖产量产值双提升。
下一步,会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精神,出台促进海洋渔业发展措施,积极推进全区优化养殖用海管理工作。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加快出台广西海岸带及海洋空间专项规划,结合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确定养殖用海规模,拓展深水远岸宜渔海域,优化养殖用海布局,为加大海水养殖产品供给提供空间保障。

16:26


广西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请问,广西作为传统渔业大省区,接下来在建设“蓝色粮仓”方面的重点工作有哪些?谢谢!

潘展东: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借鉴国内其它省份的先进经验,立足广西海洋资源特点,积极谋划制定海洋牧场建设的方案,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会同自治区海洋局谋划划定20万亩适宜海域作为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先行区,同步做好先行区海域环评论证,优化养殖用海“招拍挂”流程,实现企业“即拍即用”。基于我区资源禀赋,制定海洋牧场发展规划,拓展海洋养殖空间,规划布局全区海洋牧场区域空间范围、建设方向等,兼顾长远发展和近期重点,形成近浅海和深远海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是持续推进海水种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水产种业振兴行动,健全完善海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立完善水产种质资源库。加快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加快海洋水产种业研发基地建设,推动海洋类自治区级水产原良种场创建和升级改造,争创一批国家级水产良种场。

三是积极发展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重点支持企业建设大型智能网箱、桁架类养殖平台等现代化装备,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深远海养殖机械化生产、智能化管控,大幅降低企业往返补给等管理费用。2024年要新增深远海养殖水体300万立方米,确保海洋牧场产生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海洋四所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海水养殖设施集中攻关,研发性价比高、可大规模推广的新型高科技装备。
四是着力打造北部湾沿海渔港群。推动防城港市、钦州市渔港的渔获物定港上岸、渔船定港靠泊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加快防城港市双墩渔港道路建设,重点抓好北海市电建渔港升级改造,沿海三市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差异化发展。加快推动钦州市申报创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努力打造现代化北部湾沿海渔港群。
五是加强渔业资源管护。深入开展渔业平安守护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加强对渔港渔船安全生产检查,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严格落实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和苗种质量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养殖重点品种药物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严防不合格水产品流入市场。严格执行休禁渔期制度,持续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

16:31


光明日报记者:海洋是渔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请问,下一步广西在加快推动海洋渔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严伯贵: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广西北部湾海域拥有全国独有的资源禀赋,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适宜开展水产养殖的时间长,水质优良,养殖水产品品质高,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渔业是我区的海洋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加快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广西依托海洋资源禀赋,发挥“三沿三连”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我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9.4%,较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实施向海产业壮大行动,进一步做强“蓝色产业”,加快推动海洋渔业发展。
一是持续抓好渔业发展政策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海洋渔业发展,先后出台《广西加快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助力打造向海经济行动方案》《广西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对海洋渔业的发展提出具体方案。我们将继续紧盯目标任务,不折不扣狠抓各项政策落实,扎实推进海洋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区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和“蓝色粮仓”建设提速。加快推广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深远海智能化大型设施化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持续推进防城港市渔港经济区、北海市银海区渔港经济区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建设。
三是加大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我们将抢抓政策机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发挥我区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水产种业培育、海产品精深加工、装备渔业、休闲渔业等环节,推动海洋渔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区域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海洋渔业竞争力,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激发“蓝色发展”新动能,打造中国南部海域“蓝色粮仓”基地。

16:36


科技日报记者:《广西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拓展设施渔业绿色养殖。请问,与传统养殖相比,当前我区设施渔业有哪些特点?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谢谢!

潘展东:
设施渔业是一种高密度、集约化、标准化管理的现代渔业生产方式。设施渔业的主要优点体现在:通过设施建设和技术手段,提高养殖空间和水资源等利用效率;能够有效地控制水温、水质等环境因素,减少外界干扰,为水产养殖品种提供人工控制的最佳生长环境,从而实现水产品的高产、高效、优质,保障水产品的品质;同时借助现代物联网先进技术,实现疾病监测、精准投喂等智能化管理,从而获得较好效益。目前我区设施渔业主要类型有陆基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程化循环水(跑道式)养殖、拱棚小池塘养殖、重力式深水网箱、浮筏贝类养殖等。比如:直径8米的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年亩产对虾1500公斤或者鲈鱼6000公斤,是传统池塘养殖产量的5—6倍以上;一个100米周长重力式深水网箱,年可产金鲳鱼25万公斤,产值超过1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渔业,一是推进陆基集约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建设和装备智能化升级。建设一批集高效水处理技术工艺,智能化精准作业设备,物联网系统于一体的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实现高水平集约化养殖。二是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以水深适宜、水质良好的北部湾海域为重点,支持发展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大型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养殖工船、海洋浮岛。三是加快传统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集成应用池塘养殖多功能智能化设备、生态养殖管理系统及装备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四是发展智慧渔业。加快养殖池塘、工厂化循环水、深水网箱等养殖模式的数字化改造,推进捕捞信息化和组织化,联通“空、陆、人”强海、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分析系统开发应用。

16:40


韦翔:

感谢三位发布人,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